mardi 20 mai 2014

童年杂忆 16


                                     盘点我童年时的那些糗事

在家乡的时候,平时是由厨师小邸做饭. 包饺子时,年前蒸花糕时,奶奶和妈妈那两辈女眷都要出动帮忙. 包饺子比较简单,时间也不确定,想吃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就是了. 我要解释一下年前蒸花糕.
花糕分两种,一种是上供用的,一种是人们吃的. 当然,上供的花糕上过供后,最终也会进到人的肚腹.
神主前的供桌两旁,要摆两个花糕,其造型需设计好. 蒸的时候是一层一层地蒸,蒸出来后,趁热码放在一起. 在年三十之前,暂时存放在很深的空水缸内,上供的花糕比水缸高,上面还要盖个盆. 大奶奶是花糕的总设计师. 由她指导一群儿媳妇具体做.
蒸馒头很简单,把发好的面揉成长条,切成一段一段就成了馒头.馒头只在平时吃.  过年不能吃馒头.要做花糕. 家中有许多各种花样的木模子,先用木模子压成形,之后上笼屉蒸. 为使花糕的花纹蒸后得以保持,在压木模之前要反覆地揪面,直到发好的面变硬,蒸时不易变形才可.  .我们小孩子最爱凑热闹,能做的事只是揪面,不过,揪面很费劲,揪两下就没意思不揪了.那时的传统是正月初五之前不做主食,都吃年前做好的花糕. 现在看来,这样的安排并不科学,到了初四初五,花糕已经陈旧,很干,有的表皮已经发裂了.即使重新加热蒸过,也不好吃. 除了花糕,年前还要蒸些豆沙包,糖包之类的东西.
长我六岁,目前住在台北的堂姐常来电话,聊些往事. 她说 大概是我三岁或四岁时,又到了蒸花糕的时候, 小邸已在前一天把面发好,老少两代的太太们齐聚厨房准备做花糕了,却发现发面的盆中浮着一层水,问小邸,小邸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这时看到我在一旁捂着嘴吃吃地笑.
大家明白了,是我趁人不备时往面盆里撒了一泡尿. 怎么办?扔掉可惜,若重新发面,又得一天的时间,只好用水冲冲,把表层的面扔了,继续做糕.

那时北方人都住四合院. 房间多是两明一暗. 暗间里有一条大炕. 明间的典型布置是: 迎门靠墙有一条几,条几前放一八仙桌,桌子的一部分压在条几下面,两边是椅子. 条几至少有半米宽,很长,由独木做成. 条几正中放座钟,两旁放些装饰性的瓷器. 条几后面的墙上可能还挂条幅,对联之类的东西. 有一次我爬到奶奶房中的八仙桌上,打开条几上座钟的门,发现钟摆那个圆东西是可以上下调节的. 我就猛拧了一通. 过了几天后,爷爷说奇怪,钟走得不准了,起床不多久就到十二点了. 他有个小玩意儿,是铜制的圆形小盒,里面有个指南针,可以在太阳光下对时间. 爷爷对好时间,把钟调好. 没过几天,发现钟又走快了. 又对钟. 最终还是发现了钟摆的问题,把它调好了. 但始终也没弄清为什么出此问题.,我也并不知道是因我在钟摆上做了手脚所致 .  直到我读了点物理,才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 觉得可笑.

人们常说小孩子不懂事,要星星要月亮. 这事还真在我身上发生过. 前几年,十五爹在电话中说,有一次我向爷爷要星星,不只要一个,而是要一把.

奶奶房子的屋檐下,有个麻雀窝. 等小麻雀被孵出来,长出毛还不能飞的时候,我让大生给我掏了一个.  掏过之后,小鸟的父母,那些大麻雀,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 奶奶说这是骂你呢!  我把小麻雀放进鸟笼里,挂在院中荷花缸旁边晾衣服的铅条上,每天用绿豆糕喂它,它的父母后来也叼来野食喂它. 也就不再骂我了. 从此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 后来有一天,小麻雀突然不见了,对我来说,这是天大的事. 哭闹个不停,非要奶奶的女佣老王飞到天上抓回小麻雀不可. 连晚饭也不肯吃了. 我说"鸟都会飞,你为什么不会飞" 大人们怎么哄也不行.  正在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人看到小麻雀回来了,站在鸟笼下的地面上,人们大喜过望,我也破涕为笑,老王也不必飞了. 后来仔细检查,原来是大麻雀每次喂食时,都咬鸟笼的一根竹棍的固定部位,久而久之,竟把竹棍咬断了一截,小鸟是从那里飞走的,在外面游荡了一整天,到晚上该回巢的时候,它无处可去,只好又回来.

小叔养了一条狗. 很温顺,有一天我从北院经过,看到狗趴在地上睡觉. 我忽发奇想,想揪着尾巴把它提起来,于是悄悄地走过去,一把攥住狗尾巴想往上提. 狗受此惊吓立刻站起来对着我狂吠,要扑向我的意思,把我吓得连声音都变了. 五娘听见赶紧出来把我拉走解了围.

务本堂南门正对一条小河,河对面是弘毅堂和十四爷家的房子以及教忠堂的花园. 河上的桥是王家人建的. 河坡有一棵斜着长的树,有一段 树干是横长的,这里有个树洞,树洞中是一个大马蜂窝.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小叔和我商量着要捅这马蜂窝. 一天,我们两人真干起来了,找了两根竹竿,一起往里捅. 马蜂成群地飞出来,我们两人落荒而逃。每人的头上被蛰了两三个包. 非常痛,正在这时候,遇到了十二爹,他问我们痛不痛,两人都假装英雄齐声说:"不痛!",刚说了这话便哇一声,不约而同地哭起来了.  后成为十二爹耍戏我们的材料.

我六岁的时候,曾走火打过一枪,这应是我童年最大的糗事.
民国时期,民众可以拥有枪支弹药. 教忠堂多人在军中服役,人们都喜欢玩枪,连文质彬彬的爸爸也不例外. 他有一把很小的德国造勃朗宁手枪. 平时总是把枪和子弹夹子分开包在一个包袱里. 记得是在弟弟一岁左右的时候,爸爸带我们两人在内屋炕上玩,他把枪拿出来了,我悄悄地把子弹夹塞进手枪里,让爸爸放,他对着地面扣扳机,没响,子弹也没射出. 我拿过手枪又朝地面打了一枪,响了,子弹射到地面弹出,穿过门帘,一直飞到外屋靠墙的衣柜上摆的箱子,把箱子钻个洞停在了那里. 枪的响声惊动了全家人,都循声赶来,我吓得躲到炕里,以为会挨顿打,结果谁也没动我.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