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redi 16 juillet 2014

长夜漫漫 12 天化 6


中共建政后,立刻开始了所谓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年到51年间,天津化工厂开过两次现场抓捕"反革命分子"的全厂职工大会. 每次抓走几个人. 由于年代久远,其他"反革命分子"的事迹我已不大记得,唯一记得清楚的是一位姓李的北京高工化工科毕业的实习生,北京近郊某县人. 和前文提到的彭振寰是小同乡,比彭振寰晚一届. 已婚. 1950年夏到天津化工厂. 为人很高调,能说会道. 是第二次开大会时抓走的. 那天下午,我有事走出办公室,看见院中并排站着四个人,其中有这位姓李的实习生,他们对面是厂公安科的人和几位不认识的人,有人正在依次给这四人上绑, 他们老老实实没有任何反抗或反抗的意思,我觉得奇怪的是这位实习生很年轻,一直上学,怎么会成了反革命?大会开始前,彭振寰悄悄告诉我说:"李家是地主,共军占了家乡后,游击队抓了国军一个团长,囚在他家,他趁游击队人不注意,夜里把那团长放了,我知道早晚他会出事."

天津化工厂所在的汉沽镇开过两次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群众大会,第一次是在寨上村,只枪毙了一个人,几个月后的一个礼拜天,又开过一次类似的大会,毙了八个. 在寨上开过群众大会后,把这八人押送到我们所住的南楼的南边靠近盐田的地方,把这地作刑场,好多人去围观,我当然不会凑这热闹.事后听说有人拿着罐子等在那里,待枪声过后立刻跑过去收集被处死人的脑髓,据说可以治病,这就令人想起鲁迅所说的人血馒头了. 在这被处死的八个人中,有一人的情况和天津化工厂多少有点关系,值得写一写. 1951年春夏之交,从北京的一所会计统计学校(不记得确切的校名了)来了两位学统计的女实习生在此作暑期实习,都是团员,一位是唐山附近某县的人,一位是天津化工厂对面营城村的人,营城人多姓邵,这女孩也姓邵,等于是回到自己家门口实习了.当然很满意,二人被编入科室团支部,我们一起开会过组织生活. 在她们的实习中并没听到负面的评价,但过了一段时间,收到她们学校的一封信,说已经知道了这位邵姓女生的不良表现,请立刻停止她的实习,其它问题待回校后处理. 我很奇怪,负责她们实习的人事科并没有向她的学校反映过任何问题,何况我们也没发现她有什么不当的行为,不知道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学校告了她的状 . 我们只好照办.停止了她的实习. 过了不久,汉沽镇处决第二批共八名反革命分子,其中一人是她的爸爸.那时她仍在营城,听说她是独生女,她妈已吓得不行了,是她收殓了他爸爸的尸体. 她爸爸之所以被枪毙是因当过当地的参议员. 她返校后如何被处理,我就不得而知了.

通县训练班第一届结业分配到天津化工厂的有一人叫赵庆颐,河北涞水人,家住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最后一届毕业. 到厂后在会计科工作,厂里有位姓李的实习员和他家是邻居,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厂里又遇到了,显得很亲切. 他们的过从也较多. 赵庆颐私下里对我说,他有个哥哥曾当过国民党的区分部委员,按<惩治反革命条例>是够线的反革命分子,现在在北京的街道上被管制,定期要到派出所报到,汇报活动和思想. 后来他又告诉我说,有一天,他哥哥去派出所后就没回来. 他心中很惦记.等等.  那时,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都开过几次大会,一次处决二三百名<反革命分子>,次日在当地报纸公布被处决人的名单. 大概是在北京第二次处决的名单中,偶然看到有一人叫赵庆X(最后一个字不记得了),这人的籍贯和赵庆颐一样,我估计这就是赵庆颐的哥哥. 私下问他他说是.  过了几天,那位姓李的实习员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家里来信告诉我,赵庆颐的哥哥被枪毙了,我已经向(人事科)李科长报告了! 我对他这迟来的消息未置一词.  提起这位李,还有一事可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到厂后我管干部的政治学习,那时不像现在有复印机,有电脑. 翻印文件很方便. 那时翻印要刻钢板,推油滚子油印. 比如选了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社论,要靠油印印几十张发给大家,刻钢板和写字又有所不同.照一般写字的方法刻出来的钢板不清晰.有一次我先刻了一张钢板印了几十张,我看印出来的东西不太清楚,就重刻了一张再印,仍然不清楚,没办法就把两份都发下去了. 那天我参加生产科的政治学习,范华庭抱怨说看不清怎么学习,希望以后写清楚印清楚. 当晚那位李到我宿舍,我感慨说,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刻了两次钢板,仍受到批评,有种受打击的感觉. 第二天我再去参加那里的学习,范华庭就直接向我叫板了,说我提了意见,领导说我是打击,这怎么是打击呢? 难道不许提意见吗?  显然这是李把我说的话变形之后传给范华 庭了. 我没说话,自揣我还不到二十岁,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领导,这次矛盾无非就是刻钢板的问题吗?! 从此对李有了看法,觉得这人心术不大正,出乎李意料的是,敢言的范华庭和我彼此欣赏,后来竟成了好朋友.这里稍稍说些题外话,简单介绍一下范华庭. 他是上海人,出身微寒,爸爸是卖猪肉的,范华庭自幼学习优异,但家里无力供他读书. 从高中起就靠<徐刚复奖学金>生活和读书,直到在大同大学读完化工系. 大学毕业以后,参加国民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考试及格,被授予助理工程师资格,安排到天津化工厂工作. 他说他姐姐比他聪明,却没机会受教育.  他一直觉得遗憾. 至于提到的胡刚复和刚复奖学金,读者可从网上查看,我如再做解释就太偏离主题了.

1950年从化工局分配来一个人,叫陈道德,原籍湖南,台湾大学机械系毕业,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游泳渡过台湾海峡投奔中国大陆的. 来后不多久,当地土改,他爸爸就被枪毙了. 而他也没得到<组织>的信任.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