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redi 2 mars 2016

转帖<境界>的一篇文章


谁在掩盖249名神父的罪恶观2016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ijingjie 浏览次数:58 2016-03-02 06:48
点击图片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文|《境界》记者 李路《聚焦》真实还原了2001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群记者'...
点击图片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境界》记者 李路

《聚焦》真实还原了2001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群记者,将一系列被掩盖近半个世纪的惊天丑闻公诸于世。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不只是249名神父和教士被公开指控性侵儿童的丑闻和亟需反省的教会制度,更重要的是,正是大众对罪恶的沉默和纵容,使罪恶得以嚣张。

2016228日,美国洛杉矶,在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电影《聚焦》一举击败了呼声极高的《荒原猎人》,摘下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桂冠。
     
按照奥斯卡的标准,《聚焦》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演员出色的表演,扎实的编剧,引人入胜的故事,堪称一部调查新闻教科书。影片在获奖前就已获得了各路影评人的喜爱,然而这部电影能真正打动普通观众人的心,还在于其所讲述的故事本身。

整个新闻团队惊呆了
                         
这部电影真实还原了2001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群新闻记者,从一起不起眼的神父性虐待案件中深挖调查,不畏权势,将一系列被掩盖近半个世纪的惊天丑闻公诸于世。然而讽刺的是,这一次他们所面对的揭丑对象居然是一个在世人心目中本该以保护弱者,维护公义为己任的组织——天主教会。

十多年后,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将这段一波三折的经历搬到了电影屏幕上,令全世界更多的人得以了解这个真实的故事。作为一部不依靠任何特效技术、没有大牌明星的“群戏”电影,在两个小时的叙事中导演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安排戏剧性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而是随着事件本身的发展一点点展现在观众面前,所有演员都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和克制,接近本色地出演其所扮演的角色,然而这却丝毫没有减少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从一段1976年的往事开始。在波士顿的一个警局里,几名警察敷衍地对待一位前来检举自己孩子被神父盖根性侵的母亲,还打发走了一名来采访此事的小报记者;而波士顿教会的主教则在安抚这位母亲,让她看在“教会为当地社区所做的巨大贡献”的份上不要把事情闹大,并且保证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

然而主教当年对那位母亲的保证并没有兑现。时间快进到2001年《波士顿环球报》的一次编辑部例会上,记者们在轻描淡写地讨论盖根神父涉及的又一桩亵童丑闻,多年来报纸已经对这名神父做了许多不痛不痒的报道,自然难以再提起特别的兴趣。

然而新来报社不久的总编辑巴伦却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件事背后或许有值得深挖的内幕。在他的要求下,报社王牌调查小组“聚焦”栏目的几名记者开始了调查。

电影的主体部分就从这里开始展开。一开始,每个人都认为这只会是一起特殊的案例。然而在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查后,记者们才发现盖根神父的案件并非特例。经过初步核查,调查小组发现有多达13名神父常年性侵的记录,然而他们从未受到教会或者司法当局的惩罚,整个新闻团队惊呆了。

在调查中记者们发现,这些神父专门有选择性地找穷苦家庭的孩子下手,因为他们的父母对神父极其尊敬,即使被发现也不敢声张。他们还特地寻找那些父母离婚的孩子,利用他们父爱母爱的缺失来骗取信任。

一名受害者告诉记者:“如果你是一名穷人家的孩子,宗教对你十分重要。而当一名神父留意到你时,那可是件大事。他叫你收拾一下诗歌本,或者倒下垃圾,你会感到自己与众不同,就好像上帝在请求你的帮助,你会对上帝说不吗?”

然而当令人目瞪口呆的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时,即便是这群常年曝光负面新闻的调查记者们也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我们要对付的是这个体系”
                     
就在记者们准备开始写稿时,总编辑巴伦再一次对调查的方向作出了明智的判断——如果仅仅对这些个案作出报道,可能会引起人们短时间的关注,但最终又会像以往一样,很快就不了了之。“教会出来道个歉,就敷衍过去了。而我们要对付的是这个体系。”巴伦认为,这篇报道真正的意义是指证出教会领导人对这种罪恶行为的纵容,以及天主教会不作为的体制才是这一幕幕罪恶之所以发生的深层原因,这一有远见的判断,驱使记者们重新开始了更为艰辛的调查。

一位曾在天主教所谓的“治疗机构”里做过医生,后来研究神父猥亵儿童现象的学者向记者们爆料,因为天主教神父独身制度等原因,娈童现象的出现率极高。据他的推测,出问题的神父比例可能在6%左右。按这比率计算,波士顿区域或许有90个神父有恋童癖——要知道仅盖根神父一人就性侵了上百儿童,那所有曾经受害的孩子又将有多少呢?听罢,“聚焦”编辑部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

令人震惊的是,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证实了当地教会不但早就知道这些神父们的丑恶行径,而且还一次次地、系统性地为爆出亵童丑闻的神父们提供庇护、以“休假”和“生病”等借口把他们调离,在暗地里采取“停职加治疗”的方式,“治疗”过后,神父仍会被派到新教区任职。

于是,调查小组决定进行逆向调查:从全州海量的天主教年志入手,专门筛选那些停职期间有类似关键词的人,残酷的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

调查团队对更多已经长大成家却仍然生活在童年阴影里的受害者进行了采访,请他们勇敢地讲出自己被侵害的经过;找到知情的律师,寻求他们的帮助;要求法院公开教会的内部材料;经过漫长的调查后,他们锁定了87名可疑的神父,数字居然与学者的估算相近。最终,在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之下,他们在教会内部的线人也同意透露自己知道的内幕——帮助他们确定全部87人都是有罪的。

报道刊登后,迅速地在波士顿及美国引发了一场地震,人们认识到了此前零星报道出来的神父亵童事件背后的重重内幕。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些报道也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报道刊发的第二天,编辑部特地设立的热线电话一整天都响个不停,更多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从未向外界讲述过自己经历的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终于从报道中找到了力量,勇敢地讲述出自己不堪回首的噩梦。

在电影结尾的字幕上出现了更为惊人的数据,仅在波士顿大主教区就有249名神父和教士被公开指控,重大性侵丑闻在各地陆续爆出……之后一年的时间里,《波士顿环球报》一共刊登了600多篇相关的报道。这群勇敢的记者也因此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

其实这早已不是大众媒体第一次曝光天主教神职人员性虐待儿童的丑闻,然而近年来由于媒体的报道,给人以一种大规模爆发的感觉,事实上这只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公众甚少了解到这些残酷的真相而已。


 
幸存者:“那真的毁了我!”
                      
丑闻曝光后,无论是对于虔诚的天主教徒,还是非信徒来说,冲击和震撼都是巨大的。电影中的调查记者之一萨沙深爱的奶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每周去三次教会,她一直不忍心让自己的奶奶知道这一残酷的真相,就是怕她接受不了。

调查小组其中一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其中一位涉案神父就住在自己家附近,他立即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冰箱上告诫孩子千万不要靠近此人的住所。

一位坚持起诉盖根的被害者告诉记者,当神父出现在家门口时,其母激动万分,“就好像上帝大驾光临一样”。当对方提出要给他买冰淇淋时,12岁的他没有任何迟疑就答应了。回家的路上,“他开始摸我的腿,然后他的手直接滑了进去,抓住了我的生殖器,我一下就僵住了”,他根本就没碰冰淇淋,化了一手。

另一位受害者则称,性侵自己的神父看出自己是同性恋,便给他看一些写着同性恋、变性人和双性恋等字样的挂饰,以突破他的心理防线,并提议玩脱衣扑克。不久后神父便脱掉上衣,说其心情低落。“那真的毁了我,那是一切噩梦的开始,以那样的方式了解性爱,然后喜欢上男人。”

在美国,未成年起诉强奸的时限是3年,而大多数受害人都是在很多年之后才寻求法律帮助。因为事发后,这些孩子往往自责内疚,难以启齿,不愿意承认。然而这些伤口与童年阴影却会伴随受害者一生,很多人往往借助酒精或是毒品麻痹自己。如果这样也无法解脱,就只能自杀,这也是这群受害者自称为“幸存者”的原因。

《聚焦》电影中的两位记者之间的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在了解到涉及性侵的神父数字大大超出预想,并且被教会高层系统地包庇和纵容后,记者们的愤怒之情无以言表。

“你知道吗,我小的时候其实很喜欢去教会,直到今天我还一直认为,有一天我还是会回教会的,但是他们怎么能这么做?”记者迈克痛苦地问道。

为什么?原本应该是圣洁的教会,会变成如此令人发指的罪恶的藏身之处?
 

梵蒂冈2000年史无前例的突破

天主教神父性虐待丑闻曝光后,独身制的规定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天主教神父是不可以结婚的。”已成了普通人甚至包括天主教信徒对天主教会神职人员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然而独身制真的如人们想象的是这一切罪行的罪魁祸首吗?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独身制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性犯罪,而不独身也不意味着就不会犯性方面的罪。

必须澄清的是,独身制是罗马天主教教会人为制定的法律,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清楚指出,独身与否并不是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本质要求,是可以更改的。最初只是推荐给神职人员,一直到11世纪的基督教东西大分裂之后,西方教会即今天的罗马天主教会才开始明确规定不允许神父结婚,而东方教会的神父是容许结婚的。
    
对于罗马天主教会而言,独身制是来自于教会的神学传统和实践,独身被视作完全奉献给基督上帝爱的标记。从教会早期开始,便有不少的修士、修女和平信徒们自愿过独身的生活。许多神职人员认为,独身本身不应该被视作是限制,而是一种祝福。
    
根据第四世纪初西方教会研究圣职人员独身问题得出的一些结论,神职人员独身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所影响:受独身隐修会士的影响;受到诺斯底二元论对肉身消极态度的影响;当时教会认为神职人员在举行神圣的感恩祭前夕,最好不应有夫妻生活,同时,罗马地方教会愈来愈强调感恩祭要每天举行,结果导致神职人员事实上的独身生活;以及避免神职人员后代产生对教会财产纷争的问题。
     
时至今日,独身的问题不仅在教会外,就是在教会内也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从最极端的视独身为一件不可冒犯的神圣使命,到另一个极端,认为它必须被废止,以及中间许多认为有种种不同的可能性。然而直到今天,罗马天主教会仍然决定保留该制度。
    
或许真正的问题是,教会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类罪行?独身制本身不是这些神职人员犯下罪行的原因,真正的诱因,是他们心中的罪性。真正让人震惊和痛心的是,教会的领袖们在明知道这些罪行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掩盖和消极处理的做法。
    
根据记者们获得的法庭文件显示,早在1962年,就有一位神父目睹盖根牧师“领着一个男孩走进了卧室”,他立即向波士顿地区的主教报告,然而却换来“将被调往南美”的威胁。
    
罗马天主教会不得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随着越来越多丑闻的曝光,教会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尽管近些年来罗马天主教会做了大量的补救措施,特别是新任教宗方济各自2013年上台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然而今天西方天主教会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每况愈下,信徒日渐凋零,神职人员大幅减少,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14年方济各教宗宣布设立特别法庭,以审判涉及性虐待的神职人员和涉嫌包庇掩盖的主教,这是罗马天主教两千年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举动。此前,在本笃十六世和约翰·保罗二世任教宗期间,梵蒂冈因性虐待事件解除850人的圣职,此外还处罚了2500余名神职人员,但从未有对主教设立类似的司法机制。
     
方济各教宗于2014年7月曾表示,天主教内如若发现任何主教包庇恋童神职人员免受法律制裁,都将会追究其责任。教宗在讲道中表示,“我同时也请求你们的原谅,作为教会领袖,我们忽视了受侵害者家属和受害者本人对主教滥用职权的报告,这是我们的罪过。”

2014年9月,教宗因巴拉戈亚(Paraguayan)主教罗赫略·里卡多·里韦尔斯·普莱诺(Rogelio Ricardo Livieres Plano)包庇性侵儿童的神父而撤销其职位。同年11月,梵蒂冈宣布将成立新小组,处理积压的控诉神父性侵儿童案件。
     
然而一些受神职人员虐待幸存的人群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改革措施仍持怀疑态度。受虐待幸存者网络的贝基·易安妮(Becky Ianni)在一份声明中说 ,“这一问题从始至终都不缺乏调查的程序,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梵蒂冈的官员们缺乏去调查他们腐败同事的勇气,现在这个问题依旧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可悲之处。”


“难道这里面我们就没有责任吗?”

电影最后,当所有人都在为《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们历经千辛万苦报道出事实的真相而鼓掌叫好时,调查小组的组长罗比淡淡地说了一句:所有人都在问,为什么这些事直到今天才被曝光?难道这里面我们就没有责任吗?

原来早在十几年前,就曾有律师将多名娈童神父免于起诉的材料寄给了报社,当时作为责任编辑的罗比却忽视了这些新闻线索。如果不是新来的主编坚持挖掘这条新闻线索,这些真相不知道还会在黑暗中被掩埋多久,还会有多少孩童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即便是在最初决定是否要做报道时,报社也曾有过犹豫。《波士顿环球报》的读者里有三分之一是天主教信徒,作为波士顿地区第一大宗教,天主教对当地政坛影响非常之大,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顿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在一些贫穷社区,教会的存在甚至超越了政府机构。面对教会的违法行为,执法部门要么从轻处罚,要么瞒而不报。连警察和法官都在给教会打掩护,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人敢去质疑教会,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罪恶保持着容忍和沉默。

影片中,一位警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警长知道,所有人都知道,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抓神父。”

代理过类似案件的律师,则劝说受害者签署保密协议,以获得教会赔偿金,并从中这抽取1/3作为己用。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为一种带有牟利性质的潜规则。

甚至连法官,都在威胁合法公开资料的记者,“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记录,公布的话编辑部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最后,受害者也沉默了。文件显示,80年代曾有一位母亲写到:我们全家都支持教会,希望去维护天主教义。即使在我七个孩子被侵犯的痛苦时刻......我们被要求保持缄默,我们两年前接受了教会的指示,可神父盖根继续在牧区工作,我们向主教求助,可他置若罔闻。”

正是大众对罪恶的沉默和纵容,使罪恶得以嚣张。一些人因为对教会权威的惧怕和自卑;另有一部分信徒,出于捍卫教会和领袖的圣名而想尽一切办法掩盖丑闻;而更有极端者甚至会不相信鼓起勇气揭露肮脏行径的人,反而认为受害者在污蔑他们眼中的“圣人”。
     
一名受害者说,之所以保持缄默是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光是教会的压力,还有来自朋友和教友的压力。这些给予压力的朋友和教友很可能是害怕上帝的圣名,由此被世人误解,受到玷污,从而觉得“家丑不可外扬”。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腐败开始滋生,作恶被自上而下地包庇,所谓的权威名誉又被错误地尊崇维护。如果我们都选择对罪恶沉默,那么我们都可能会是下一个受害者。
     
电影中,罗比来到自己的母校高中,在调查涉及丑闻的曾经的学校牧师时,他遇到了一位为学校形象考虑,维护学校荣誉心切的校友的阻挠。罗比问他:“你在校的时候参加过运动队吗?”
    
“参加过橄榄球队,怎么了啊?”
     
“我参加过田径队。前两天我见了另一个参加曲棍球队的校友,他是受害者之一。他现在过得不错,有老婆孩子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当我提起那位神父的名字的时候,他的整个人立刻就崩溃了,哭个不停。当时侵犯他的神父就是曲棍球队的教练。我想我们只是运气好而已吧…… 你懂我的意思吗?”

诚然,许多基督徒都知道,教会并不等于信仰本身,教会由一群罪人组成,自然会有许多问题,看人就跌倒了,要看神。我们不该为教会或其他人的错误而否认信仰本身,而正因为人的软弱和罪性,包括神父在内,所以我们才需要神。不过,这类事件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难以消除。

而电影《聚焦》及背后的真实故事,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我们真的明白了吗?

(本文参考了《挖掘真相的勇气与毅力》陈念萱;《独身圣召在教会中的发展》潘国忠一文,原刊于《神思》第59期;《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和报纸》,来自微信公众号:假装在纽约;基督邮报相关报道;)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